問:我們在學習新發(fā)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時,看到整個第二部分是"課程目標",在《標準》文本中占了很大篇幅。請問什么是課程目標? 答:課程目標是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完成規(guī)定的教育任務和學科內容,使學生達到的培養(yǎng)目標。它受國家為基礎教育規(guī)定的教育目的制約,是總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具體體現;課程目標是課程編制、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準則和指南,在課程標準中屬于主體部分。語文課程目標,則是從語文學科的角度規(guī)定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規(guī)格和質量要求。在我國歷年公布的課程教學大綱中,沒有"課程目標"這一項,所以大家可能對此有些陌生。如果要作比較,那么課程目標大致與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和"教學總要求"相對應,這樣說大家會容易理解一些。 答:要說制定語文課程目標的出發(fā)點,首先得從理解語文課程關于語文素養(yǎng)的總要求入手。我們對義務教育階段要達到的語文素養(yǎng)的認識是: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基于這樣一種總的認識,我們確定的一些出發(fā)點是:首先,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出發(fā),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也就是說,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任務。當然,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應該符合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其次,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出發(fā),突出課程目標的實踐性,將"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也作為目標的組成部分,在目標表述時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策略的選擇有所展開,體現出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再次,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fā),對語文的"知識與能力"這一維度也有新的理解。當今已是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多樣性和信息傳播的多渠道是這一時代的顯著特點;人際交往不僅普遍,而且日益顯得重要,對人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就不僅僅局限于過去所理解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而有了新的含義。 問:在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和呈現方式方面,是如何構想的? 答: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是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盡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所以我們把整個目標系統(tǒng)分為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兩部分。就目標設計的結構框架來說,縱向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維度,但這是隱性的線索;橫向則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這才是顯性的呈現。其中綜合性學習屬學習方式,與上述四方面內容不在一個層面上,因是在現階段特別需要予以重視、加以強調的,故專門列出。在階段目標的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較具體明確、便于操作和評價的目標,盡可能采用行為目標(以事先規(guī)定的行為期望為中心)來表述;某些目標的實現,難有達成度,往往體現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之中,采取描述性的表述較好,于是呈現為展開性目標(以學習過程為中心)和表現性目標(以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為中心)。有的目標是九年一貫的,可能前后重復提到;有的目標是在不同學段之間前后銜接,形成一定梯度,但又不能截然分割。在課程標準研制過程中,我們曾嘗試按照"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課程目標的呈現方式,后來放棄了,因為我們的課程改革既然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而人的語文素養(yǎng)是一個整體,應該整體地而不是分割地納入課程目標中,三個維度是相互交融、滲透的關系,且貫穿于具體的階段目標中。 問:我們國家那么大,各地區(qū)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十分不平衡,怎樣面向全國的學校和學生來設定課程目標呢? 答:這確實是設定目標的一大難題。在征求各地各類學校有關方面人士的意見時,對目標高低意見不一,有的甚至相差很遠;其中還有應試教育帶來的習慣性思維的干擾。前瞻性與適應性的確是一對矛盾,要考慮前瞻性、適應性和包容性,還要有可操作性。但我們認為,為體現課程改革以發(fā)展為本(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終身發(fā)展)的精神,在課程目標的設定中,前瞻性應該是放在首位的。課程目標應立足于當代,把握并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將現時的教育與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適度地超越現實,而不能只考慮適應現時的教育水平,尤其不能讓我們的課程目標去遷就當前的考試制度和應試需要,遷就落后的教育觀念。當然,我們必須考慮目標具有一定適應性和包容性,在今后幾年內經過努力是可行的,考慮實際存在的發(fā)展不平衡性,以及目前的師資水平,注意目標設定的開放性和彈性。我們在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努力。 問:課程目標中的總目標一共十條,是分別表述的,請問十條之間有沒有邏輯關系? 答:根據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的理解,根據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經綜合、梳理,我們把總目標歸納為十條,這十條并不是隨意排列的。大致而言,前五條目標從語文素養(yǎng)的宏觀方面著眼,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過程與方法"兩個維度上有所側重:第1條是關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第2條是關于對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3條是關于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第4條是關于思維品質和科學精神方面的要求,第5條說的是學習語文重在探究、重在實踐。后五條目標從具體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方面著眼,側重"知識與能力"這個維度:第6條說的是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能力,第7條是閱讀能力,第8條是寫作能力,第9條是口語交際能力,第10條是使用工具書和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但這種側重不是絕對的,三個維度還是相互交融、滲透的關系。如第1條的表述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就涉及過程與方法;第2條既是對各種文化的態(tài)度,也可以理解為學習內容和能力要求;第3條側重語文學習習慣和方法,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和"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又屬情感態(tài)度要求;第4條既講能力,又講態(tài)度,又講方法,等等。后面的五條雖側重于語文知識與能力,但閱讀方面提出"注重情感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就屬于情感態(tài)度和過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口語交際方面提出"在各種交際活動中",顯然屬于過程方面的要求;"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又屬于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要求。所以大家要辯證靈活地理解這十條總目標,努力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 問:總目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與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總目標是基于人的終身需要以及和諧發(fā)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而提出的,所以它的基本精神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tǒng)一。具體說來,其中突出了這樣一些思想: 一是突出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偰繕岁P于學習語文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表述,是從學生主體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出發(fā)的,不是外加的灌輸,所以特別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和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lián)系起來考慮,將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作為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先決條件。在學習方式方面,強調"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也是為了突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性。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如第2條關于閱讀能力,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個在閱讀中的學生都視為一個獨特的自我,這樣才能做到目標中所說的在閱讀中"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如果是以落實所謂的"知識點"為前提,以單純的接受性學習為過程,以知識技能的熟練為目的,就無法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是突出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慮信息社會特點,加上"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一條;著眼于現代社會人際交往頻繁的要求,口語交際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強調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改變了過去大綱將聽的能力與說的能力分開,且未重在雙向交流的表述方式。為了強化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造精神這些現代公民的重要素質的要求,特加上"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這一條,突破原來只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局限性。思維與語言關系十分密切,過去談到思維能力,比較偏重于邏輯思維,什么劃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等等分析套路,都屬邏輯思維訓練。語文課程應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得到均衡發(fā)展,而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的想像力和形象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讓學生學會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思維品質的提高,依賴于學生本就具有的創(chuàng)造潛能的激發(fā),這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有的學者經過研究,認為形象思維與自然科學家成才有密切的關系。此外,鑒于語文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加"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一條,體現繼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養(yǎng)成全球性文化視野的重要性,以及語文學習與當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三是突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偰繕说牡?條對此作了總的表述:"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同時,讓這一精神貫穿于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對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傳授的要求。如關于識字寫字和漢語拼音學習,強調能識、能寫、能說,不提知識要求;關于閱讀,強調豐富積累,形成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關于寫作,也注重實際的表達和交流能力,不提寫作知識的要求;關于口語交際,強調在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的背景下,通過各種交際活動來培養(yǎng)。即使涉及必要的語文知識,也盡可能將它轉化為能力要求來表述,注重知識在實際運用中的價值。
|